挺膺者说·返家乡系列 | 遂川“木巷街”:手工艺与红色文旅的双向赋能

Body

编者按

青春向党,青年向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党委统一部署,系团委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子参与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重点方向,25支队伍、共28人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岗位实习、文化调研、社会观察等多种实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跟随2023级本科生廖姝颐的步伐,在木巷街的斑驳街巷中去领会遂川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在“老店新生”和“新业植入”的焕然新生里去找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心独运,去看见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去感受红绿古资源综合开发激发创新赋能的崭新活力。

 

Image removed.

一、遂川县

遂川县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保留多处革命遗址,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实践地,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深刻融入当地民众生活,成为文旅开发的核心精神符号。

近年来,遂川依托红色资源,探索“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升级。2020年,遂川入选“国家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试点”,获专项资金支持,提出“以红色文旅激活老街复兴”。2021年,遂川出台《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打造“红色研学路线”,将革命遗址、纪念馆串联,形成“红色教育+旅游消费”链条,逐步建成“遂川红色记忆馆”“红军长征体验步道”等文旅设施。

遂川县红色文旅发展的重要代表是“红色文化街区”的建成。红色街区集历史教育、旅游休闲、商业贸易于一体,是红绿古资源综合开发的典型范例。

遂川手工业历史悠久,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许多手工业技艺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遂川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受工业化冲击,青年劳动力外流严重,传统手工艺面临技艺断代、市场萎缩困境。遂川红色文化街区的建成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遂川本土手工业的发展问题。老街坊民俗区是在县城最古老商业区——木匠古街和西路街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保持了老街的原有风貌,店铺经营也以古旧行业为主,乡土特色浓郁,极富文化底蕴。特别是一些手工制作类的非遗保护项目和传统工艺品,均与游客亲密接触,令游客大饱眼福和口福。

遂川城区传统手工业聚集地之一“木匠街”始建于明清时期,因聚集木器作坊得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手工业衰落,木巷街近半数店铺闲置,年轻人口流失。同时其作为老城区的一部分,木匠街人居环境不理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现代生活和商业发展的需求。

木匠街的振兴来源于遂川红色文化街区的建成。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木匠街的改造以手工业与红色文旅结合为主线,开发体验项目,同时修缮历史建筑,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增设红色文化墙绘、革命历史展览,打造“红色记忆走廊”。

 

二、调查内容

在近两年的转型升级中,木匠街的手艺类店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老店新生”,即部分一直开在木匠街的老店在改造中保留下来,并增加了和红色文旅相关的营业内容;一类是“新业植入”,即在政府引导下,将本土特色的手工业从不同的地方吸引至此,服务于红色文旅的发展,同时也实现自身手艺的发展和繁荣。由此,遂川本土的特色手工艺在木匠街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本土手工艺者也重拾了发展出路。

1、老店新生

“遂川毛笔店”是木匠街的一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传统老店。店主袁梅花从小跟随爷爷学习制笔技艺,五十多年如一日,固守着传统的制笔技艺。历经岁月的洗礼,年逾七十的袁梅花,见证了毛笔店的兴衰变迁。

近年来,遂川毛笔店作为木巷街的老字号,也积极参与到红色文旅改造中。在店面装修方面,经过改造的遂川毛笔店焕然一新,在保留古朴风格的基础上对原有门面进行翻新,店内也增加了红色文化的元素,悬挂着红色文化主题的毛笔字画,展柜内陈列着和革命文化相关的特制毛笔、书籍资料等文创产品。店铺的经营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原先店铺仅仅经营普通毛笔,产品单一,顾客群体受限;现在店铺不仅增加了文创产品的制售,还开设了毛笔制作体验区,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店铺的营业额也随之上涨。

2、“新业植入”——黄坑油纸伞店 

遂川黄坑油纸伞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而胡海华与油纸伞结缘则是在11岁。年幼时,他常蹲在祖父的作坊里,看着竹篾在老人手中翻飞成伞骨。

在遂川县推进“红色文旅”的浪潮中,当地政府将木巷街打造为红色文化街区,胡海华的油纸伞店在木巷街正式开业。黄坑油纸伞的蜕变远不止于商业复苏:伞面图案拓展,一把绘有“红军长征路线图”的油纸伞,成为游客争相收藏的纪念品;店铺设计融合了红色元素,墙上挂着绘有井冈山景致的伞面,展柜里陈列着“红星照耀”“革命诗词”主题油纸伞;游客不仅能购买工艺品,还可参与制伞体验——从削竹到绘图,亲手触摸这项非遗技艺的温度,感受制伞手艺的匠心情怀。油纸伞不再只是遮雨的工具,而是成为了红色故事的载体、文化记忆的符号。 

 

三、结论与建议

遂川红色文旅的发展不仅为传统手工艺提供了展示和传承的平台,还通过吸引大量游客拓宽了手工艺产品的消费市场,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文旅经济。同时,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也丰富了红色文旅的文化体验,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在地性和文化底蕴,实现了红色文旅与传统手工艺的双向赋能。

尽管如此,遂川在推进手工艺与红色文旅双向赋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品牌缺乏统一规划和塑造,尚未形成强大影响力;营销渠道单一且数字化程度低,难以吸引更广泛的潜在游客和消费者;文化内涵挖掘与融合深度有限,未能充分展现遂川红色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基于以上方面,未来遂川传统手工艺和红色文旅的协同发展还可以从许多层面持续发力。

首先,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手工艺与红色文旅融合项目更多支持,如设立专项发展资金。

其次,应深入挖掘遂川红色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内涵,寻找两者更多契合点。例如结合遂川当地革命故事,设计具有故事性的手工艺产品;举办文化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手工艺者、文旅从业者等共同探讨文化融合的新方式、新途径。

同时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如在遂川本地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本土专业人才;吸引外地优秀的手工艺人才、文旅策划人才、营销人才等来到遂川;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应努力提升数字化营销水平,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打造遂川手工艺与红色文旅融合的线上平台。通过3D全景展示、虚拟体验等方式,吸引更多潜在游客;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进行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线上营销活动,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旅游收入和手工艺产品销售额。 

遂川木巷街的红色文旅改造,为传统手工艺与红色文化的双向赋能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通过“老店新生”与“新业植入”,传统手工艺不仅获得了新的市场空间和文化价值,也为红色文旅注入了在地性和体验深度。未来,遂川应继续深化手工艺与红色文旅的融合,推动品牌化、数字化和人才培养,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